Harold Cohan[1] 人機創作的最終篇章[2016-10-02 23:14:00]

Fingerpaint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Harold Cohan是藝術家同時也是「電腦生成藝術」領域的先鋒[2],1973年以來,歷經最簡單的烏龜畫筆程式,到當今最複雜的人工智慧系統,電腦系統已經能夠自主創作畫中的構圖與顏色。其創作風格由早期觀察小孩子繪畫開始,Cohan 讓電腦程式逐漸學會充滿繽紛色彩的抽象畫。隨著電腦科技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演進,Cohan的AARON[3] 自主藝術創作系統,已經能產生自然物件與人物的協調構圖與上彩,畫作明顯強化實物的「光與色」不經讓人聯想到由雷諾瓦與莫內等人為首的初期映象派畫風。畢生共有54幅畫作被收藏在TATE英國國家美術館[4],更有多幅畫作登上知名藝術拍賣市場。

Harold Cohan 最後一篇文章「21世紀手指畫」[5] 中提到,新的世紀裡他要創作「手指畫」,在此之前他和AARON共同創作時比較像「協作」,先讓ARRON完成部分的構圖與色彩,再由Cohan接手,彼此輪替協作至完成為止。AARON加入時下最流行的觸控螢幕技術後,一方面他可以任由AARON自由創作構圖與色彩,同時他也可以利用手指在螢幕上自由揮灑他要的線條與顏色,二者成為實時互動創作的合作關係。Cohan認為,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新關係。

本文最後一段,Cohan留給人們的思考是,這樣的人機合作的藝術創作,是機器減輕人類創作時的工作(構圖與色彩)讓人類更專注於細節的完成,還是機器啟發了人類原本沒有的想像力? Cohan 的最後註解:Have to wait (no, work) and see.[6]

[1] Harold Cohan (1 May 1928 – 27 April 2016) 官網:
[2] Artist and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computer-generated art:由 Paul Cohen 寫的追悼文,刊在Ray KURZWEIL AI網站
[3] AARON:
[4] Cohan 在英國博物館的永久典藏:
[5] Fingerpainting for the 21st Century著作 (8Feb-2016):
[6] 筆者註:Cohan的註解頗有對照 Schon, 1992 「設計過程反映了設計師在特定情境下與材料的對話[7];以及 Schön & Wiggins,在1992提出的設計循環過程''seeing-moving-seeing'' [8],這兩篇知名設計論文,提出稍有保留的新視野。
[7] Donald A. Schon, 1992, Designing as reflective conversation with the materials of a design situation,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 V3 (3), pp 131–147.
[8] Schön, D. A., & Wiggins, G. (1992). Kinds of seeing and their functions in designing. Design Studies, 13(2), 135-156.

#design process, #See-Moving-See, #drawing automatic, #computer-generated art


亞大室內系一年級 | Created by openblogmini.sourceforge.net | CSS by Boostrap
[ Create Entry ] [ Admin: Modify Entry ] © 2015, 201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