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引進AI協助室內設計作準備

要引進人工智慧工具來協助室內設計師作設計之前,我們需要空間產生的數位方法,讓電腦知道如何產生合理室內平面與空間。如同在 3 天內 Google AlphaGo Zero 在擊敗 AlphaGo Lee 之前,曾進行過 490 萬次自我對弈練習,這之間完全自我學習,沒有人類知識的介入[1]。
因此,本文將首次發表施勝誠老師的最新研究與實驗 -- 室內空間推理產生器(Interior Space Reasoning Generator)。目前系統功能大致可以設定 1)子空間數量; 2)室內牆切割自由度3模式; 3)大量衍生指定模式的合理空間;4)重要空間資訊,如各子空間的鄰接關係(矩陣表), 面積、牆厚等尺度資訊。 5) 系統是二維、三維模式同時並存。

#AI, #Space Design, #衍生設計, #generative design[2] |
本教材已獲得亞洲大學107學年度教材競賽銅獎
[1]最強 AlphaGo Zero 已無需人類知識
[2] 何謂衍生設計
[3] 智慧型室內空間計劃目標特色與成效
[4] 操作手冊

從菲利普·斯塔克的設計一窺未來的人工智慧

世界上任何的設計團隊都在夢想能參與獨一無二的創新設計,使用「絕對的創新技術」作設計也是一樣誘人。知名的法國設計師菲利普·斯塔克正向世界推出這樣的新嘗試。
菲利普長久以來以無數精緻傢俱、產品、酒店乃至於太空旅行等設計聞名世界,早已家喻戶曉。目前將在頭銜上新添一筆:世界首位設計師與AI合作設計椅子。

#AI, #Chair Design, #合作設計 | 原文參考

這個AI椅子由菲利普、義大利家具生產公司Kartell 以及 Autodesk 研究室三方合作,開發出可以設計無數椅子樣式的「生成式設計法則」,並計畫在今年(2019)夏季於Kartell展示間作首次展演發表。
菲利普指出,在接觸AI之前,他沒有電腦,設計就是在挑戰人類無限創意,他個人就是比任何電腦都要快的市場可行創意製造者。具有高創意的程式設計師,也能激發設計師想像力,但有其限制,就像創意只能在一根看不見的透明「管狀物」中發生,而無法越出管外。然而,此次接觸AI後,他承認再發展幾年後的AI將會實質增加人的創意潛能。
我設計出數十種不同的椅子,市場反應非常好。但由於同一個人腦受制於自身的知識背景,既使盡力翻轉企圖發想各式不同的設計,最終都會非常雷同,我也已經看到我自己的重複性設計,人腦的生理結構與DNA限制了我們產生截然不同的創意。
A.I椅子設計是極佳創意自由的開始 ,也是一場偉大的革命,人類可能再也無法單獨提供相同程度的創新。
目前設計最複雜也最重要的是人類和感情功能,這對人類來說很難評估,同樣的也很難使用電腦「生成智慧」進行評估。但既然發現有這樣的挑戰,當然值得努力突破。

Stitch Meshes for Modeling Knitted Clothing with Yarn-level Detail (SIGGRAPH 2012)

三維建模中網格建模可以由粗曠的大單元,逐漸平滑化成為更細小的小單元,讓整體3D造型更具有細節。 這篇發表於2012 SIGGRAPH的創作論文,主要解決針織造型的問題。
針織造型 Knit Patterns
有了這樣的針織造型技術與網格3D建模技術的結合,幾乎所有自由曲面都能配合有意義的「針織造型」來完成獨一無二的精彩設計。

Youtube參考 The science of knitting, unpicked

#mesh modeling, #Knit Pattern Design

MARC FORNES / THEVERYMANY

作品高度結合自然景觀的元素 -- 喬木、爬藤、花萼、重狀花序類等巨型人造空間。
結構型態與摺紙藝術相仿,善於利用平面折板鑲嵌形塑自然造景。讓自由形體的設計更加多元,更加自由。
官網參考

#Grasshopper, #數位建築, #摺紙

英國當代數位建築師

Rain Bow Gate, 台灣高雄港旅運中心 Island of light,Solar Gate。 都是運用Rhino + Grasshopper所完成的作品。
官網參考

#Grasshopper, #數位建築

robotlab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創立

DR. WILLIAM D. OLIVER於2018「量子電腦」MIT x PRO課程中,提出10個重要問題。如同1950個人電腦時代這幅圖的原始圖像,來自美國太空總署火星探測器「好奇號」。由探測器上面的軌桿式照相機,在火星探測任務第952和第953個火星日所拍攝,地球時間則是2015年4月10日和11日。
由細線構成的複雜結構來回穿梭6x2公尺的畫布。畫布可以透過機械來回左右移動,以確保機器人能畫滿每個角落。機器人的動作,是由機械的既有運算系統所控制,該系統是由物理幾何、動力學、控制系統及軟體所組成。它們構築了機器人特殊的成像方式,並賦予機械獨立、具有特色的繪圖風格。而產出的圖像呈現出部分抽象、部分真實的樣貌,正是機器人自己解析外在資訊的結果。
原文參考

#計器人創作, #KUKA

10個量子電腦的問題

DR. WILLIAM D. OLIVER於2018「量子電腦」MIT x PRO課程中,提出10個重要問題。如同1950個人電腦時代一樣,「量子電腦」將對人類生活再一次產生重大變革。
1. IBM的量子電腦是實體電腦還是軟體模擬?
2.課程會真的在IBM的量子電腦上撰寫程式碼嗎?
3.需要哪些先驗物理與數學知識才能學好本課程?
4.請舉例解釋如何利用一台擁有100個量子位元的量子電腦能處理甚麼樣的實際問題?
5.量子閘模型?量子斷熱法AQC(量子退火演算法)等如何時作
...

原文參考 | 量子閘 | 量子退火(Quantum annealing) | 量子斷熱法Adiabatic quantum computation (AQC)

#量子電腦, #Quantum Computer

台北新熱蘭遮城

香港商南海發展有限公司 + MVRDV設計團隊超刀的雙子星大廈,完成了台北的西區門戶計畫。

MVRDV荷蘭建築師打造新荷蘭式的台北城市經驗。

MVRDV
台北 CITY ONE建築動畫

#室內設計認證

室內設計專業知識與應用

  1. Global Context 全球涵構(視野)
  2. Collaboration 合作
  3. Business Practices and Professionalism 執業與專業
  4. Human-Centered Design 以人為本的設計
  5. Design Process 設計程序
  6. Communication 傳達與溝通
  7. History 史觀
  8. Design Elements and Principles 設計元素與原則
  9. Light and Color 燈光與色彩
  10. Products and Materials 室內資材與材料
  11. Environmental Systems and Comfort 環境系統與舒適性
  12. Construction 營造
  13. Regulations and Guidelines 法規
美國室內設計認證CIDQ CIDQ基本能力測驗 美國室內設計認證委員會CIDA | 2018北美室內設計專業標準 | 室內設計未來視野 | U of MN室內設計4年課程

#室內設計認證

石上純也 -- 石

或許我們應該先將建築學的基礎原理如手法、類別與共同特性拋在一旁,用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它,就像是試圖在一個建築觀念不存在的世界中進行建築的工作。——石上純也(Junya Ishigami)

石上純也(出生於1974年日本神奈川縣,2000年自東京藝術大學畢業)先在建地中挖出房子的結構,在其中灌入水泥,當水泥乾掉之後,他先將模型取出,重新將地面填滿,然後再將用水泥完成的結構擺在建地上,房屋的結構因此就完成了。它的外觀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大型洞穴。

藝術家網頁
Shopping Design 他的建築彷彿另一個大自然


#建築,#石上純也

令人大吃一驚的網頁型精工設計

設計工具再也不是專業設計師的私有工具,當所有人都能藉由簡單操作程序,就能設計一款自己喜歡的精工設計作品(耳環、項鍊、手環等等)。那人人都可以是設計師的日子已在眼前。

精工設計網頁


#工藝設計APP,#精工設計

精湛的工藝--神秘的光線

Paul Cocksedge 解釋說:很少有東西比洞更能體現神秘感。 它是「虛」與「實」同時存在,一個入口也是出口,一個事件的痕跡在時間和空間凍結。 在這裡,一個洞被切成一個懸浮的壓克力(丙烯酸)塊,它的邊緣從一個看不見的光源發出光芒。 沒有邊緣,光就會消散,什麼都沒有。 只有孔的存在才能釋放光。

PAUL COCKSEDGE STUDIO
2020杜拜世博會英國館提案,美到令人窒息,可惜最後可能無緣建造出來

#工藝,#光設計

設計師逐漸需要的工具--機器學習

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是計算機科學的一門。常利用着統計學的技巧,機器學習程式(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s)能夠自動學習識別數據內的規律。憑着機器學習找到的規律,電腦程式能作出高度準確的預測。

圍繞人工智能,機器學習以及使用算法來塑造設計的未來和設計師的角色,正在進行大量的對話。 但是,如何改變我們在不久的將來的工作方式呢? 有興趣可以延伸閱讀

R2D3圖解機器學習
D3.js 資料視覺化工具

#機器學習,#D3.js ,#資料視覺化

Graphic Design: The New Basics by Ellen Lupton, 2008

一本非常完整的視覺設計教科書,推薦本書的理由一來是條理清晰的章節結構,二來更有大量「程式設計」的視覺創作。用新手法重新看待這個傳統設計議題,不論是版面佈局、企業識別等等在在展現新思維。

發展於2001年前後的Processing,開啟新世代的視覺創作方式,由程式設計代替徒手繪製。時至今日,網頁的創作環境已經完全成熟,不需要安裝個別的程式庫,直接在網站裡使用來自各方的分享與成果,有效降低學習門檻,但同時更嚴格考驗視覺創造力,因為越來越多的驚奇作品,將導致創作瓶頸的提早到來。

slideshare網路資源:
PDF (290Mb):
SketchPAD
大量範例

#Graphic design, #online book, #Design by CODE

台灣美學[2018-09-13 12:13:47]

齊柏林台灣美學遺作

台灣的「美」。

Youtube
#美學,#齊柏林

The Morpheus Hotel坐落於澳門--Zaha又一遺作

方形的簡單體量中間突然凹陷出“8”字中空,自由的三維曲面網格“包裹”著整個異形的玻璃體。建築最初的靈感來自“玉飾”概念。
室內部分的設計由來自Remedios Studio的總設計師及董事長Peter Remedios先生負責,他對內部空間的設計靈感來源於「超級遊艇」的概念,希望塑造一種將享樂主義進行到極致的氛圍。
設計師將他所鍾愛的時尚、遊艇、跑車、藝術融入內部空間,以流線型的方式打破界限,全定製化的無直角傢俱塑造出360度的觀景體驗。

設計/構築 網路研討會
Viviana Muscettola 副總監 WeHouse
室內導覽
#自由型態,#free form ,#建築 ,#Zaha

Hand cutting art works

藝術家羅根布朗 Rogan Brown 的作品「Magical Circle Variations」,精緻細膩到令人難以想像全部都是手工紙雕做成的。它們像是海中美麗的珊瑚群,有著柔和的色彩,但也有人很快的將這些作品聯想到藝術家同時也想呈現的:發現自人體的各種細菌、古細菌和真菌。
為了創造出這些細膩精緻的作品,流程和材料都特別思考過,他用手術刀從一張大的紙上手工切割、剝下,緩慢的、細心的,如同自然界的過程:生長、腐爛、再生。而選擇紙張,因為這個材料體現了人們在自然界所觀察到的自相矛盾的特質:脆弱性和耐久性。

shoppingdesign
#Laser cutting art ,#紙雕

Space Adjacency Analysis[2018-05-29 20:41:03]

排平面的思路

1.基地條件分析(Site)
   1)自然/人文環境分析
   2)動線/孔隙分析
   3)區位分析
   4)消費需求分析
   5)區域文化分析
2. 氣候(Climate)、日照條件分析
3. 能量分析(Energy)
   利用Grasshopper: Ladybug/EnergyPlus 等工具分析熱像圖、 日晷圖等
4. 客戶操作(需求)(Client operation)
5. 居住行為(Behavioral)
   確實分析客戶間的 使用需求,轉化成 實質空間形態,滿 足居住行為。
6. 成本估算(Costs)
   單價分析與施工圖
7. 法規(Codes)
   室內設計裝修法規、建築技術規則


#Layout,#室內設計

大哉問:建築設計與室內設計的異同

基本上,當建築師受業主委託時,不僅僅完成空間量體與外觀設計,更巨觀的居住安全、工程技術、外牆材質以及必須符合「建築法規」最低安全要求,最後應取得「建築物使用執照」。
而當室內設計師受業主委託時,主要聚焦於室內空間外觀的設計,大致包含有材質選擇(如磁磚、實木、地毯、壁紙等)、家俱選擇、軟裝選擇(如抱枕、配飾等)。理想的情況是能與建築師合作討論出最宜居的室內空間布局(Layout),同時解決哪些最適合的櫥櫃等家俱、家飾能置入其間,確認開窗位置、居室大小比例都是正確的,讓整體生活空間感受最和諧。


細節參閱 | 原文
#建築,#室內設計

體現認知建築

引用交大建築侯君昊所長的導讀;建築對人的影響遠超過我們想像!曾任教哈佛設計學院的Sarah Williams Goldhagen在書中指出,認知科學帶給建築設計前所未有的新觀點,從 Embodied Cognition(''體現認知''或''具身認知'')角度分析,可以理解人如何感受建築、建築如何影響人,為何有些建築對人的心靈影響至深,為何大多數建築對人是有害的。

既然如此,為何建築學院不教認知心理學呢?好問題。

CityLab原文 | #建築,#認知心理學

首先,傳統建築教育繼承布雜藝術精神,通常不甩「科學」這一套;其次,這個新領域涉及太多跨域學科,像是認知神經科學、環境心理學、演化心理學、神經人類學、生態心理學,以及得從人類對不同事物的反應,推敲出相對應的建築環境要件。最後,學院派根深蒂固的後結構主義和認同式政治思維,擁護了文化相對主義,也就是「文化背景和社會涵構不同,對世界的體驗當然不同」,然而從''體現認知''的觀點,其背後的科學並無二致(謎之音:其實人腦的運作都差不多啊~),也因此成為禁忌領域。

她坦承,此書發表時哈佛建築學院裡一堆人火冒三丈(整個建築圈都是吧)、噓聲四起,抨擊她把建築專業變成普遍主義。Goldhagen表示她其實並不是反對社會建構論,只是要強調人的身體和腦子都有特定的運作方式,並不因人而異。


亞大室內系一年級 | Created by openblogmini.sourceforge.net | CSS by Boostrap
[ Create Entry ] © 2015, 2016
Top